“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仍要防老年人上当受骗

发布日期:2019-09-1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明年起,“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使用黑体字印刷。(8月21日 北京青年报)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可以说是常识,现在将其醒目的印在保健品的包装盒上,可以起到提醒和警示效果,但仍然要防老年人上当受骗。

      时下的保健食品,消费最多的就是老年人了。他们因为一方面对新鲜知识接受慢和少,容易相信销售人员的话,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多体弱多病,且有强烈的“健康”意识和要求,容易对保健食品产生依赖,最重要的是,销售人员擅长于对老年人展开心理攻势,在老年人普片感到寂寞的情形下,销售人员也可能会攻破“保健食品不是药物”的这层“保护膜”,让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以醒目的形式提醒消费者,这是值得肯定的。以往,虽然也有类似的字眼,但却“躲”在角落里,且字体小,不太容易看得清。现在已经明确要求: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平方厘米时,字体高度不小于6.0毫米。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时,警示用语字体最小高度按照上述规定等比例变化。这意味着,即便是老年人也能够看清楚。当然,也有的老年人早就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药物,而之所以会购买很多,是因为被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所骗,可能也有的老年人是心甘情愿的,当自己的儿女不在身边,或是不太理睬自己的时候,销售人员甚至叫“爸爸”、“妈妈”,在一声又一声的“感情呼唤”声中,老年人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也就会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了。

      不可忽视销售保健食品人员高明的“忽悠”术,他们往往能够把死的说成“活”的,即便是印上“保健食品不是药物”又有何妨?他们仍然可以继续吹嘘,仍然可以把保健食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继续坑老骗老。这是需要警惕的。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印在保健品的包装盒上,其积极意义很清楚,这督促了企业要履行主体责任。因为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内容负责,保健食品的标签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标注应当清晰、明显。这么做,有利于强化食品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消除虚假宣传;也很好的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但如果仅于此,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严厉打击不正当的销售方式,需要监管更加有力,其次,对于老年人的保健要多些宣传,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病治病,不该将自己的健康寄托于保健食品。这需要职能部门联合医护人员进行广泛的宣传,要将“保健食品不是药物”的常识入脑入心;最后,需要子女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用亲情温暖自己的父母的心,为他们筑起“防骗墙”。

      (王军荣)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