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评估迎来“国标”

发布日期:2019-09-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评估迎来“国标”

    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评估迎来“国标”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晚上11点,在两个老人睡着之后,陈放终于瘫倒在病房80厘米的折叠床上。连续10天的陪床,让40岁的他血压一度升到180。

    自己的父亲和岳父几乎同时罹患癌症,自己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为了方便照顾,陈放和医生商量把两位老人安排在同一病房,方便护理。

    两人术后都需要长期护理,可专业护理机构的费用动辄上万元,无奈之下,陈放只能选择辞职。

    陈放和家人的遭遇并不是孤例。

    因为老去,很多老年人已丧失或正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保姆难请,退休金不多,儿女工作忙,身处“夹缝”之中,“养老”已成为失能老人家庭压在心口的痛,让老人和家人都面临重重尴尬。

    同时,目前我国专业机构护理失能老人由于支付成本高,让很多和陈放一样的家庭望而却步。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规范培训等问题,也是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不过,这种情况或将得到改善。

    8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涵盖老年人能力情况和常见疾病罹患情况的护理需求评估标准,指导各地相关医疗机构按照评估标准有效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工作,并据此按需分类提供老年护理服务。

     

    首次对老年护理分类

     

    陈放不是没有想过把老人送进专门的护理机构,为此,她还和爱人专门到燕郊一所护理中心咨询过。

    这所护理中心的收费包含护理押金和月费,护理押金为20万元/人,根据护理等级的不同,包含餐费的月费最低也要1.6万元左右。

    陈放详细地介绍了岳父的情况,因为涉及尿道管病人术后护理,被告知护理等级需根据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评定。这也意味着,1.6万元只是起步价,如果住进来,具体费用还需要这个评估小组说了算。

    “不知道这个评估小组是按照什么标准评估的。”陈放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放没有弄清楚的标准,在国际上其实早有分类。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中,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不过,此前我国对失能老人并没有制定相关统一的评估和补助标准,这也造成了陈放遭遇的情况,也就是“评估小组说了算”。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是需要护理服务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同时也明确了评估标准。

    同时,文件中还将老年患者护理需求分为5个等级,护理0级(能力完好)、护理1级(轻度失能)、护理2级(中度失能)、护理3级(重度失能)、护理4级(极重度失能)。

    以食物摄取一项为例,0分为不需要帮助,3分为需要喂食,喂食量超过一半,4分则为完全需要帮助,或更严重的情况。

    “老人失能情况越差,护理等级要求越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表示,本次开展的老年护理需求评估是“按需分配”资源的前提条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老年人能力的评估,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二是针对与我国老年人失能密切相关的11种综合症,如痴呆、老年帕金森综合症等,根据这两个评估结果来确定老年护理需求的等级。

     

    改善护理人员素质是关键

     

    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对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照护服务有庞大而刚性的需求。”

    然而,与旺盛的需求形成对比的是,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不足,且全国尚无规范培养医疗护理员的相关政策。

    一个护工照顾7个老人,护工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为主,缺乏护理技能,智能手机不会用……护工短缺、专业护理技能低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岁至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岁至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按照国际惯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000万人。

    不过,法治周末记者曾在江苏等地养老机构调查发现,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40多岁、50多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

    她们普遍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而且,超过50岁的连参加培训的资格都没有。

    而低学历、缺专业技能的护理已影响到了服务质量。

    一些养老机构虽然有智能健康设备,老人的血压、心率数据可以传输到手机APP上,家属可以随时看到老人的健康指标,但许多护工却并不会操作。

    一家社会福利院副院长介绍:“我们在提供养老服务,失能老人照料当中,最缺失的是我们的养老护理员,生活照料这一部分,大家的待遇很低,社会认可度很低,社会地位很低,由于这些因素,这部分人数量少,不稳定,而且技能差,综合来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针对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通知》明确,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主要包括相关医院、护理院、康复医疗中心、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等,以及上述机构中医务人员和医疗护理员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试行)》,也首次建立医疗护理员培训的国家标准。其中规定,以老年患者、孕产妇和新生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培训总时间不少于150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50学时,实践培训不少于100学时。要求掌握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及照护要求,以及老年人营养需求和进食原则,常见疾病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等。

     

    商业保险作补充

     

    陈放记得,在咨询时,护理中心的客服一再问他是否买了商业保险,如果买了,会有一定的折扣。

    这也和此次《通知》的要求不谋而合。

    《通知》提出完善支付保障,再次明确“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老年护理服务收费和保障制度。鼓励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护理商业保险,以及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老年护理服务支付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早在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曾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确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明确要“积极发挥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各类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同时选取了15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开展试点。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的上海市也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预计2020年上海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30余万,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6%。

    目前,上海市长护险试点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保险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基金是按规定从基本医保基金调剂一定比例筹集。

    其中,支付范围内的社区居家照护的报销比例为90%,个人只需自负10%。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作用。

    不过,刘远立指出:“商业保险可以作为补充,但对于照护需求高、家庭收入低的老人,仍必须靠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帮助。”

    他表示,下一步应该设计老年人经济能力评估规则,进一步在解决“谁来买单”的问题上明确个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