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如何实现老有所学

发布日期:2019-08-30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老年大学如何实现老有所学


    8月26日,是德州市老年大学2019年(秋季)招生报名首日,尽管今年首次将报名年龄提高至50周岁,但依旧有不少老人凌晨三、四点来排队。热门课程名额一两小时被一抢而空,不少老人连报几季,都遗憾而归。

    自2015年开始,市老年大学的报名学员激增,每年报名季都是“一座难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老年人从单纯关注物质养老到注重精神养老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8月27日,市民在德州市老年大学排队报名

    现状——

    “一座难求”与“舍不得毕业”

    8月27日下午1点,德州市老年大学门口早已排满手持号码的老年人。他们自带小马扎,看上去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连续两天都是凌晨3点多来排队,来晚了就报不上名了。”64岁的魏永光是十三局退休人员,已经在老年大学写意花鸟画(中级班)学习了2个学期,当日他准备继续报名写意花鸟画(中级班)。“年轻的时候就爱好写字画画,老了终于圆梦了。”魏永光说,学习让他多了一个渠道和社会接轨,现在按时上课就跟上下班一样规律。

    ▲市老年大学学员在上二胡课(资料图)

    67岁的张文娟是德州市老年大学较早的一批学员,学龄已经达到17年。1999年退休后,单位的同事成为她唯一的社交圈子。来到这里后张文娟先后学习了声乐、电子琴、葫芦丝等课程,但仍不“知足”。在她看来,上老年大学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课程老师都换了七、八次了,相同的课程我也学了四、五轮了,但还是不愿离开,只要学校还在,我就一直学下去。”张文娟说。

    “老年大学报名火爆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声乐、舞蹈、京剧、绘画等热门课程更是一座难求。”德州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李志祥介绍,学校创立于2001年9月,从最初的5个专业、200余人次学员,发展到2018年的23个专业、2800余人次学员。学制不限、学费不高、学科不少,让老年大学拥有独特的魅力,很多老年人学上了瘾,迟迟不愿毕业,最牛的“留级生”在校连续学习近20年。为了让更多的人报上名,学校不得不对报名科目作出限制,每人每学期限报两门课。

    市老年大学的火爆并非个例。德城区老年大学秋季招生正在进行中,目前老学员已经完成报名,新学员将于9月3日开始报名。回忆起报名那几天的情景,党建办主任王伟直言“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每个班都是名额爆满。

    背后——

    老年人旺盛的精神生活需求

    老年大学为何如此火爆?从主观需求透视其原因,是老年群体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这次63岁的于光辉是和老伴周建中一起到老年大学报名的,她是有6年学龄的老学员了,而老伴也有两年学龄了。2011年,55岁的于光辉退休,突然闲散下来的生活让她无所适从。2013年,于光辉无意中得知老年大学招收学员,就报了名。

    ▲老年大学学员上古筝课

    或许因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或许因一笔一划的投入能填满寂寞,于光辉和老伴从入学之初就是好学的老人,他们把一样一样地学知识当成了晚年生活大事,风雨无阻,定期上课,上学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

    于光辉说“把上学当成了日子过”;周建中说“选择了老年大学,也就选择了我后半生的人生路”。

    这对老夫妻对老年大学上了瘾,不想毕业了。“只要老年大学不赶我们,我们会一直在这里学习。你看我现在气色多好,能够活得这么健康,也是因为在老年大学有所寄托。”于光辉说。

    “寄托”两个字,道出了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心声。62岁的王文顺对此深有同感,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加之生理机能衰退、交际圈子有限,更容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而通过参加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来老年大学学习一方面是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交流需求。”王文顺说。

    和钟情于老年大学的王文顺们不同,韩淑贞和她的中老年艺术团则发挥余热,希望把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展示给更多的人。“很多人觉得退休以后,就不再适合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但我不这么认为,人就得有股不服输的劲儿。”69岁的韩淑贞在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的梦想,组建中老年艺术团,艺术团定期组织培训和参加演出、竞赛,让更多有兴趣、特长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她的带领下,艺术团多次在省内外的舞台上斩获大奖。其中,舞蹈《美丽的大脚》和女声二重唱《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在“七彩夕阳走进北京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上荣获孔雀金奖。

    据了解,为满足老人学习、交流、培训,目前市区开设的各类俱乐部、培训班、兴趣班有上百个。此外,还有大量由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各类专供退休人员、老年人学习娱乐的场所。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除市级“五馆一院”外,全市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10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不管是上老年大学,还是在社区发挥余热,说到底,都是老年人对精神养老需求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德州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宣教科科长申宸认为,当前,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单调、枯燥、打发日子的生活方式。比起物质需求和生活上的被照顾,他们更希望以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追求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破题——

    多方合力扩展“精神养老半径”

    数据显示,预计到“ 十三五”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2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20%。随着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强,烦恼也随之而来。

    以老年大学为例,一边是老人们渴望上学的愿望强烈,一边是老年大学有限的容量。此外,区、街道建设的老年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与老年人增长速度、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就是许多老人宁愿凌晨出行、穿越半个城市,也要来老年大学排队报名的原因。”李志祥说。

    ▲市老年大学学员参加全省老年大学合唱比赛(资料图)

    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诉求?《“十三五”德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将制定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广泛、规范有序的城乡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加大老年大学(学校)、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力度,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促进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展老年教育。行业及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机构规范化办学水平,推进现代传媒老年教育计划。

    对此,德州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教育科科长邹谦认为,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精神养老平台,需要社会各界携手给力。为满足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愿望,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老年大学建设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今年又将市委组织部原干部培训中心改建为市老年大学东校区,目前改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改建后的老年大学东校区总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可有效缓解入学难、报名难问题。各县市区也在不断加大老年大学建设力度,乐陵、宁津、临邑、平原、武城、夏津6县市新建老年大学建筑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预计2020年底前投入使用。

    除了开办更多更好的老年大学外,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史丽表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折射出老年人文化生活选择的局限和单调,一方面老年大学要适当扩容,通过设置科目学习数量的阶梯收费机制促进老年大学教育的均等化,解决老年大学缺少毕业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从老人精神需求的本质着手进行整体扩容,让老人不必都来挤老年大学这一座“独木桥”,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源和场地,由老年大学毕业生带领建立社区性团体,就近满足老年人娱乐和社交的需要。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